![]() |
【引言】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世界目光聚集北京之际,达赖喇嘛访问了日本,并在记者会上公然将我国钓鱼岛称作日方命名的“尖阁列岛”。此举再次引起中国政府和民众的愤慨。达赖喇嘛想借此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和平人士”的形象,提升个人影响力;而日本右翼也企图借达赖喇嘛的访问,赢得它在领土争端上的舆论支持。达赖喇嘛的上述举动就是其整套国际生存策略的表现之一。西藏“流亡政府”深知,作为一个非国家实体的流亡政治势力,要在国际舞台上生存下去,“如果没有一些外国势力的支持”,“一天也混不下去”[1]。因此,我们看到,从1959年流亡印度以来,他们一直在处心积虑地谋求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争取国际生存空间,显示其国际存在。综而观之,其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策略有以下几种:其一,竭力经营与印度的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政治流亡者与所在侨居国的关系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侨居国以提供庇护所的方式置换其所需的某些政治、经济、军事或道义等方面的利益。由于地缘政治与宗教的原因,印度成为达赖喇嘛的最佳政治庇护所。在这次利益交换中,印度不仅扮演了佛教“护法者”的角色,赢得了宗教道义上的胜利,更为重要的是,在与中国的博弈中,有可能在中印之间制造一个缓冲区或缓冲国,从而减少了来自印度北方的不确定性;而西藏分裂势力在这次利益交换中则获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寄人篱下的达赖喇嘛深知,自己只是印方对华战略的一个棋子,要想在印度长期生存下去,必须紧跟印度的步伐,为印方谋取各种可能的利益。由此,我们看到出生于中国青海的他多次自称是“印度之子”,“我一直靠着印度的食物生存着,而印度的自治给了我巨大的机会。由于这些原因,我将自己视为‘印度之子’。外形上,我是一名藏人,而从精神上,我是一名印度人”。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