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中国的环境抗争: 一项文献研究

中国的环境抗争: 一项文献研究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环境抗争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社会问题,并对社会结构产生着深刻影响。学术界有关环境抗争的研究议题,包括抗争困境论、政治机会结构论、文化与心理论、网络与策略论以及性别差异论等5 个维度。虽然环境抗争研究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增加态势,但与当前的污染事件及其引发的抗争频率和态势相比,仍然不匹配。中国的环境抗争研究需要在4 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是加强经验研究基础上的理论研究,二是对海洋污染事件中环境抗争的特殊性加强研究,三是加强环境抗争的比较研究,四是加强追踪研究,探索环境抗争的倒逼机制。鉴于涉及问题的深层次性,环境抗争研究需要由“多学科”向“跨学科”演进。
【关键词】环境抗争; 文献研究; 环境意识; 网络社会; 社会结构
引言: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公众健康受损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已经被诸如雾霾、沙尘暴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并出现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抗争与社会冲突。目前,环境抗争已经成为国内学界的重要研究议题,并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增加态势。环境抗争研究之所以明显增多,主要有4 个原因。一是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儿童铅中毒等环境事件时常发生,“癌症村”等环境新闻层出不穷,引发了很多的社会冲突,这是环境抗争研究的事实基础。二是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环境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同时,环境抗争获得了网络社会的舆论支持,这是环境抗争酝酿与发酵的媒介基础。三是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2013 年7 月,笔者在山东带队开展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时发现,即使是在农村,虽然村民对“环保”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当问到“如果在我居住的地区要建立化工厂,我一定会表示反对意见的”,绝大部分村民选择的都是“完全符合”,少部分选择的是“比较符合”。再比如,诸如云南PX 事件等很多预防型环境抗争事件的发生,主要就源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第四,环境社会学、环境法学、环境政治学等学科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学界对环境抗争这一重大社会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现实关怀情节,推动了环境抗争的多学科研究,这是研究成果快速增加的学理基础。此外,中央政府有关“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彰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环境抗争等相关议题研究。环境抗争的发生与发展具有规律性,一般都有较长的发酵和酝酿期。中国底层社会的忍耐性较强,环境抗争一般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发生的。在很大程度上,这受到了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质的影响。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抗争一般经历了“理性表达”和体制内的“利益诉求”→“诉求得不到回应”→“抗争升级”与“暴力冲突”→“政府介入”→“回应诉求”→“抗争平息”等阶段。学术界围绕环境抗争的这些阶段展开了比较深入的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探讨了环境抗争“何以发生”、“何以演变”、“何以困难”、“何以成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对此加以系统梳理,分析并归纳当前的研究框架、研究格局与研究特征,探讨需要加强拓展和突破之处,进而推动环境抗争的深入研究。

作者:
陈涛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