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传统及当代汉语“用典”规范的当代修辞观

传统及当代汉语“用典”规范的当代修辞观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国内用典研究一直未能走出“各唱各调,互不相关”局面。事实上用典研究自身也是一种修辞实践,“各唱各调”是学术发明的催生剂, “互不相关”倾向则应予以克服。本文融合西方“新修辞”理论资源,推出“受众+ 动机”的用典研究新范式。研究认为: 要准确看待“僻典”及传统和当代用典观,详细考察文本与受众主体和作者创作动机之间的微妙戏动; 用典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应归因于用典赋予作者邀请受众进入修辞互动的机会。
【关键词】用典; 受众; 动机; 戏剧五元模式; 含蓄
引言:

【引言】在中国文学批评尤其是修辞研究中,用典历来是个引人注目的议题。王希杰认为这是缘于“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人有怀旧情结,用典是中国人特别喜欢的一种修辞手法”。① 然而,尽管历代文人学士对用典现象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但他们对待用典的态度却不尽一致甚至存在根本分歧,在界定用典和阐述其功用时可谓言人人殊。祁志祥曾总结出三种不同态度,可概述为: 1) 从典雅要求出发,明确赞同用典; 2)对用典进行激烈批评和否定; 3) 保持中立或提出有条件的辩证运用。② 此外,另有一种虽无代表性但能反映出论者矛盾或两可的复杂心态,如宋文翰《国语文修辞法》“有时候强调用典有好处,有时候又不主张用典”,其叙述之模棱矛盾耐人深思。

作者:
秦亚勋;姚晓东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