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近年来,以拦河大坝为代表的现代西式水利多受诟病。虽然事先大多经过了大量评估和科学论证,但这些被认为设计精妙、论证翔实的工程,自施工到建成后对当地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大量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有限的经济效益背后是诸多不可恢复的生态灾难、文物毁损及移民问题。众所周知,中华农业文明历万余年而不衰,探其缘由,是因为中国古代水利的兴盛,先进的治水理念和多元的水利设施保证了我国古代农业的持续进步,为文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为了应对特殊的地理和不利的气候环境,中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治水实践,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的大禹时期,此后不断与时俱进,代有发展。中国古人在治水过程中往往能高屋建瓴,结合传统哲学的智慧,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环境,既因势利导,又因地制宜、因水、因田需要,建设和维护水利,辩证地创造了多种类型的水利工程,许多工程历经数千年风雨仍青春永驻,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极大地改善了民生,而且实证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科学性。本文拟从传统哲学视野入手,分析我国古代治水方面的有益探索,以期古为今用,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治水之路。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