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金融体制市场化与区域投资效应—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金融体制市场化与区域投资效应—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文章就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测算了1990 - 2007 年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相对指数,通过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其结果证实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 此外,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研究发现,东部投资的集聚效应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 空间分析; 投资; 地区差异
引言: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30 年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市场机制已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中推进,其目标是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不断渗入到投资的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环境,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使中国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蜕变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高地。金融市场化是指针对现有或传统的金融体系、运作方式、管理办法以及业务活动等方面展开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活动,尤其是针对政府对金融的过度管制所进行的一系列逆向行为,主要包括了利率自由化、合业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自由、资本自由流动。改革的目的是使金融行业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全面与完善的服务。20 世纪60 年代,以Goldsmith[1]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最早肯定了金融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们对金融发展的特征、一般轨迹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认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出现扩大了金融资产的范围,导致了投资和储蓄分离,从而使金融活动通过投资和储蓄两个渠道提高经济增长率。Mckinnon 和Show[2]于20 世纪70 年代观察到当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对金融的不当干预出现了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等金融“干预综合症”,并针对这一现象首次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其后,Mckinnon[3]等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改进,提出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认为金融自由化如果按照一定次序进行,就能保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健性。Levine[4]的研究检验了约50 个国家的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以及经济发展三者间的关系,认为就资本积累而言,金融体系通过改变资本积累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而金融体系影响资本积累率的路径则是通过影响储蓄率或者重新配置资本到更有效率的生产部门来实现。Kaminsky[5]认为金融市场化包括对外汇领域资本账户和国内金融领域管制的解除。Vlachos 和Waldenstrom[6]的研究发现在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金融市场化增加了高度依赖外部融资产业的产出并促进了新企业的诞生。在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中,鲜见对转型期中国经验的研究。殷德生[7]运用区域金融一般理论,从区域金融结构、区域资源配置和区域货币资金流动等角度论证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目前对中国经验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作者:
康继军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