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振兴”的姿态与“新进”的意味—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

“振兴”的姿态与“新进”的意味—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因征文而起的华北沦陷区的长篇小说创作,自开始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殖民主义文化的烙印。从获奖与出版的作品看,日伪统治者借“振兴”之名推行殖民文化的目的昭然若揭,“新进”作家的长篇创作也因此具有了程度不一的殖民文化的意味。即便是那些反映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冲突的书写,以及反映底层人民不幸生活遭遇的小说,虽然在局部上有一定的真实性; 那些反映底层妇女不堪遭际的小说,作者也试图淡化殖民的因子,但作者的投机性与时代的言说环境使他们采取的与现实或疏离或贴近的写作姿态都无法摆脱殖民文化的浸淫。这是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创作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在上世纪30—40 年代特殊的一页。
【关键词】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 振兴; 姿态; 新进; 意味; 殖民文化
引言:

【引言】“七·七事变”后,华北随即沦陷,大批作家纷纷南下,华北文坛顿显荒芜与寂寞。日伪统治者为装点门面,粉饰太平,遂喊出“振兴”的口号,欲通过发掘与培养一批所谓“新进”作家的方式“振兴”华北文艺。在1939 年2 月至1945 年6 月这六年间,日伪统治者通过长篇小说征文及其他方式刊载或出版了一批所谓“新进”作家的长篇小说,给华北文坛增添了一抹“亮色”,亦似乎让人重新看到了华北文坛的崛起。情形究竟如何? 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振兴”的姿态? 这些“新进”作家的创作又具有怎样的意味?这就是本文所要考察并回答的问题。

作者:
陈思广
作者单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