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中国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上海、湖北两地的对比分析

中国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上海、湖北两地的对比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通过对上海和湖北两地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的抽样调查,得到如下结论:(1)家庭照顾仍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体性方式,但以非亲属为照顾方式的长期照护体系逐渐纳入农村视野。(2)不同型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呈现梯次变化,由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逐渐减弱。(3)发达地区更愿意选择直接支付方式获得长期照护服务,发展中地区愿意“以服务换取服务”。(4)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程度越低、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家庭收入越少、已婚且和老伴同居者越愿意接受家庭照顾;而拥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者愿意接受专人上门照顾,也更愿意进养老院或护理院。
【关键词】长期照护;意愿;老年人;农村;不同型地区
引言:

【引言】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而快速老龄化的一个伴生结果,就是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失能、失智老人数量持续增加,老年人长期照护成为整个社会和每个家庭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Kane研究认为,长期照护是指“为缺少某些自我看护能力的人在健康、个人看护及社会需求方面提供的各种服务”。Knodel对泰国的调查发现,老年人倾向于与子女住在一起,更愿意接受家庭成员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宋宝安、郅玉玲对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的调查也表明,我国现行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制度体系中,居家养老占据主导地位。赵迎旭等的调查则显示,中国老年人开始接受非家庭提供服务的方式,愿意接受社会或机构提供的照护。在长期照护意愿的影响因素方面,李建新、龙书芹等研究认为,“养儿防老”等传统文化对养老观念的影响很大;Lam、Julie、Casterline、Knodel、宋宝安、熊波等研究认为,性别、婚姻、子女等人口学因素对养老意愿影响显著。王玉环、刘燕等的调查发现,影响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的因素主要是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地区差异成为长期照护的重要影响因素。孔祥智、涂圣伟对我国东南部地区农民的养老意愿进行的研究发现,地域特征是重要的因素,家庭特征影响并不明显;戴卫东通过对我国东部省份的调查发现,地区成为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的显著性因素;刘华对我国中南部的研究发现,农民养老意愿在地区间有差异,但在统计上不显著。现有研究认识到经济、人口、文化等因素在农村老年长期照护中的影响作用,但由于大多呈现于中国新型农村养老制度实施之前,因此未能阐明“新农保”和“新农合”等制度因素在农村养老意愿中的影响作用。现有研究探讨了地区差异对农村养老意愿的影响,并认为地区差异逐步明显,但主要集中于东部或中西部、中南部地区,缺乏对中东部地区的研究,出现研究地域的断裂,无法找出全国范围内地区差异的规律性特征。本文选取上海和湖北这两个东部和中部典型地区,对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弥补地区差异研究的不足,有利于系统地探讨中国农村不同型地区养老意愿的差异程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理论意义;社会保障制度因素的介入分析,有利于探讨中国社会政策的影响作用,具有重大的政策效应。

作者:
曹艳春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