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投入高、研发风险高、固定资产少等特点导致科技型企业信贷竞争力较低,因此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面临审核期较长、利率上浮幅度大甚至是拒贷的现象,尤其是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近年来,如何运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政府、企业、金融市场和学术界关注的共同课题。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上,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尝试,如团体贷款、成立科技支行、引入保险工具分散风险的“小贷险”、关系型融资等融资方式。其中,陈作章等指出,科技支行难以解决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信贷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性;张杰等认为商业信贷普遍存在“期限错配”等问题。而关系型融资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有效方式,如王天赐、张杰等。关系型融资最早被发现于日本的企业中,Pertersen和Rajan研究发现,与银行保持良好关系的企业获得融资的概率较高,并且不容易发生现金流问题。在此基础上,Berger等提出了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假说”,认为中小企业与固定的一些银行保持信贷关系,通过长期的接触和信息沟通使银行了解企业的“软信息”,从而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获得授信的能力。关系型融资的关键在于企业在长期的信贷合作中,将经营信息、信贷信息等具有私人特征的“软信息”传递给银行,银行利用掌握的信息判断企业的风险类型,进而选择放贷策略。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从实证、计量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角度对关系型融资的优势、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张杰、Brick等,他们的研究得出相似的结论,即银企关系越密切,企业获得贷款的概率越高、规模越大、利率越低。然而,他们的研究对象大多为一般的中小企业,而非更具特殊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具备了科研风险高、研发成本高、资金短缺等特征,因而也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分析需要考虑一些特有的影响因素,如科技创新能力的考察。杨晨等强调知识产权不仅能为科技型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还能协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孙林杰等在衡量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时,考虑了科技创新能力;许进和陶克涛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时,设计了科研投入平均增长率和R&D能力等指标。另外,相对于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丰富的实证研究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的实证研究较为欠缺。基于此,本文首先构建多周期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加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传递的技术信号,分析关系型融资中的银企行为和融资机理,并得出精炼贝叶斯分离均衡的条件,提出银企的关系因子的概念;然后根据实证调研数据,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回归模型,并求证所取变量与关系型融资的相关性。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