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品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其关键环节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持续科研创新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中普遍存在创新意识培养缺乏、研究生导师责任心不强、研究生培养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应着重开展研究方法论培养、加大校际和校企合作力度以及从系统工程角度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引言:

【引言】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一直以来是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外代表性的研究文献如Holmwood[1]认为,与掌握研究方法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相比,其从导师处学习专业知识是次要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Lanser[2]认为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首先是教与学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合作关系,导师和学生应加强在创新思考和研究方面的合作。另外,Sara Delamont[3]和Peluchette[4]论证了集体指导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国内代表性的研究文献如张乐勇[5]认为,应通过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加强高校导师队伍建设、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戴绯等[6]认为解决导师队伍的现存问题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这也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段辉等[7]认为,应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开展多种形式教学和创造活跃学术环境等方法来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杨春梅等[8]认为,课程设置的基础化和综合化对教师的教学模式将产生重要影响,应由教师单向灌输向师生共同参与改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实行研究生学习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王静等[9]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出发,认为应着重加强多学科渗透的课程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改革,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杨立敏等[10]提出构建高校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构建系统性、互动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交流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李达丽[11]从研究生培养途径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应通过研究生挂职锻炼、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途径拓展研究生的社会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已有文献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的研究存在非系统化和片面化的特点。由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招生规模扩大、社会需求和培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有必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符合国情的改革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
刘晔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高教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