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朝鲜半岛的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联,是东亚近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本文以朝鲜殖民地时期的诗人兼小说家李箱(1910—1937,原名金海卿)为考察对象,探讨上世纪30年代朝鲜现代主义文学对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受容和差异问题。韩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就是李箱。被誉为“鬼才”的李箱出生于1910年,此时,日本正式开始对朝鲜进行殖民地统治。1930年他发表处女作小说《十二月十二日》(《朝鲜》2~10月连载),翌年7月起他在《朝鲜和建筑》上发表日语诗《乌瞰图》、《异常的可逆反应》和《三次角设计图》。1934年加入朝鲜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团体“九人会”,同年发表朝鲜语诗《乌瞰图》。但由于诗文过于晦涩而被批评为“神经异常者的戏言”,受到读者的强烈抗议,连载被迫中止。为了寻求一种“新天地”,他于1936年10月奔赴东京。翌年3月17日在他向往的东京去世,享年26岁零7个月。今天“李箱文学奖”是韩国文坛三十多个文学奖中最权威的文学奖之一。虽然当今学界对李箱文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然而对其作品的具体分析依然没有充分展开,即便在韩国也未能够对李箱文学给予准确的定位。笔者认为解读李箱的文学有两个要点,其一是殖民地的近代化问题,其二是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联。这种视点对东亚现代主义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联以及对东亚现代主义文学的横向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