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东北二人转产生于清朝康熙末年,发展至今,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二人转文学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提供文本支持的最初环节,也是重要环节。语言(即唱词)是二人转能够把人物的外貌和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的最基本因素。所有的语言行为,本质上都是构成“形象”的基础材料。东北二人转运用东北生动形象、纯朴实在的民间语言来描绘人物特征,抒发观众的感情,其中也不乏大量经过修饰加工的优美句子,隐喻就是二人转创作者们创造优美、华丽语句的重要手段。美国学者莱柯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使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隐喻不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在人类的思维推理、概念结构和范畴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方已有学者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但国内的研究状况却不乐观,仅有一些学者从认知角度分析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而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选取二人转中人物描写的优美唱词作为语言材料,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二人转中的人物描写隐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