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九子母”的形象衍化及其文学与文化意蕴

“九子母”的形象衍化及其文学与文化意蕴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汉书·成帝纪》应劭注所称之“九子母”,实有其事,且具有汉代方术的实践意义。汉代“九子母”,实由天上的“九子星”转化而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九子母至晚在东晋与佛教发生了联系;又加当时九、鬼音同,故很快与佛教鬼子母混称起来。九子母与鬼子母在融合过程中的比重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子母”色彩,要远远大于“鬼子母”;唐代以后,佛教“鬼子母”恶神形象比重逐渐增加,最终超越了中国本土的“九子母”形象,体现了两种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不平衡性。
【关键词】九子星;九子母;鬼子母
引言:

【引言】《汉书·成帝纪》“甲观画堂”之“画堂”,应劭注云“画九子母”,唐代颜师古对此提出异议。后来,闻一多、赵邦彦等对“九子母”的形象来源与衍化问题,又多有争议。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应劭注“画堂”为“画九子母”是否可靠?如可靠,具有怎样的方术意义?第二,后世传说中的“九子母”形象有何演变过程,与佛教是何时产生联系的?二者产生联系之后,对中国艺术与文学有何影响?第三,“九子母”与后来佛教中的“鬼子母”是如何发生形象融合的,这种融合具有怎样的文化特征?

作者:
孙少华
作者单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