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风险、根本不确定性与政府管制

风险、根本不确定性与政府管制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传统的政府管制理论是建立在主流经济学完全理性或者理性预期的遍历性假设之上,因将风险与根本不确定性等同起来,积极倡导自由市场,看不到任何市场失灵现象和政府管制的有效性。一旦走进非遍历性和根本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这些主流经济学的方案就不合适了,而后凯恩斯经济学提出非遍历性理论,超越斯密“看不见的手”机制,再次回归市场不稳定性和政府管制有效性,更好地理解政府管制的新原则———在于降低根本无法消除的不确定性范围,进一步弥合经济理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巨大脱节,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根本不确定性;市场失灵;政府管制;风险
引言:

【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新古典经济学自由市场的一切命题的基本分析方法,都包括在Warlas-Arrow-Debru一般均衡体系中,因有效市场假说与理性预期假说作支撑,主流经济学处于完全确定性和风险背景,可以做出理性选择行为,看不到任何市场失灵。然而,正因为主流经济学难以更好地解释诸如非自愿失业、经济危机等一些异常经济现象,亟需重新审视市场与政府边界问题,后凯恩斯经济学家则放弃理性精神,运用非遍历性理论进行研究,突出动物精神,转向根本不确定性及其应对研究,更好地认清主流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自然科学性质的适用范围和政策原则。因此,本文依据后凯恩斯经济学家保罗戴维森风险与根本不确定性差异,划分出遍历性(ergodicity)与非遍历性(non-ergodicity)两分法,确立研究的特点,更加接近真实世界,不是简单地实行自由放任,而是实行有政府管制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减少不可消除根本不确定性的作用范围,为经济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环境,从而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就是说,传统政府管制基于市场失灵,至多涉及风险,并没有考虑根本不确定性问题,即使后凯恩斯主义者Sawyer(1990)涉及与产业经济学的关系①,但并没有突出根本不确定性,尤其在政府管制方面。

作者:
汤吉军;郭砚莉
作者单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