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目前全国共有工读学校76 所,学生1 万余名,分布在全国21 个省市。工读学生是指存在学习障碍、心理和行为偏差,有一定不良行为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青少年①。他们在教育实践中遭受到各种社会偏见和排斥、在普通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平等和被忽视境地,是普通教育序列的弱势群体。本文将通过对工读学生教育空间的深度考察,探索其在城市社会空间中的社会位置,分析教育者和工读学生在教育空间中的互动关系,指出工读学生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对空间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曾做过不同形式的探讨。经典社会学理论大师涂尔干、齐美尔、戈夫曼等人的思想中都渗透了空间理论的构想,认为空间不仅局限于客观、可供丈量的地理位置,而且蕴含了空间化的抽象元素,而这些元素是通过社会实践与互动产生,贯穿于人的行为。进入20 世纪70 年代后,空间研究开始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学的核心领域,尤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为代表,该著作阐释了空间的社会性以及空间所蕴含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空间与时代、社会、生产模式等要素相结合产生的特殊性②。后现代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福柯将研究视角集中于现代空间中的权力-知识与身体和主体性的关系上,并认为这一关系对于社会关系和统治阶级具有特殊意义,这无疑为我们研究学校、监狱等具有规训性质的空间提供了理论支持③。国内学者通过介绍和回顾空间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了城市社会空间布局中的社会公平与社会公正问题④,农民工在城市空间的社会融入问题⑤,以及第三空间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自我建构的影响问题⑥⑦。这些都为空间理论的实践意义打下基础。从以往经验研究来看,学校更多的被关注于内部的教学质量、教学规则、师生关系、教育理念等,而很少被作为一个空间的载体进行探讨。空间理论拓宽了我们对学校这类有形场所的研究思路。本文在研究工读学校的教育中,结合了其实际的地理坐标位置与在此基础之上承载的社会关系和教育秩序等因素,以期更深刻的认识工读教育,并做出合理评价。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