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彝族“克智”辩证实践:作为一项公共教育活动

彝族“克智”辩证实践:作为一项公共教育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彝族“克智”辩证实践是辩手与群众的互动过程。克智论辩具有传授知识、发展思维、学习历史、培育人文等四个方面的公共教育特性。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育对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论辩实践; 公共生活; 民族性格; 对话教育
引言:

【引言】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历史上都出现过规模宏大的论辩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辩学体系。中国少数民族论辩传统也蔚然成风,彝族“克智”就是其中的代表。“克智”是彝语的音译。“克”有口之意,即“言语”。“智”有移动、搬迁、退让的意思。“克智”连起来就有“口头论辩”之意。这里所说的“论辩”,是指论辩双方围绕某一事物或者问题展开争论,以形成关于该事物或者问题的正确认识,并以对该事物或问题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胜负为终结的一种直接对话。彝族有格言曰: 误入于路边的是双脚,游刃于唇边的是巧舌。可见,克智对辩手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论辩的方式,如同人的双手和双脚,是自身与生俱来的能力。在中国,对于论辩的本原。论者,是非之明辨; 辩者,语言之精华。论辩之说,恒古有之。《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①如果从论辩维度来关注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我们人类的思考就是一种效仿外在对话的内在论辩。所以,我们将从教育的角度来审视彝族“克智”在公共生活中的辩证实践,以促进学校公共生活的建设。

作者:
顾尔伙;张诗亚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