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新时代内涵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新时代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如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存在形态、运作模式和社会支持系统,同时也赋予了"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和内在逻辑。首先,要深化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认识,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指硬件设施现代化,更强调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其次,有必要从"全球胜任力"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教育要"面向世界"的认识,深入思考如何真正利用国际化的力量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第三,要提高对教育要"面向未来"重要性的认识,特别关注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即从碎片化的知识转向了思维方式和核心素养。第四,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有必要进一步强调"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一体性,而不是简单地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等同于"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教育要"面向世界"等同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工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教育现代化有条件也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过程也恰恰正是中国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三个面向”; 第三次工业革命; 教育改革;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际组织人才聘用标准及中国对策研究——以联合国组织系统为例”(CFA1101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际组织及世界部分国家‘全球公民’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11JJD880012)
引言:

【引言】1983年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30年来,“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始终引领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其内涵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站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转折点上,面对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有必要进一步理解“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

作者:
滕珺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