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我国犯罪未遂定罪处罚存在的困境及对策

我国犯罪未遂定罪处罚存在的困境及对策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我国犯罪未遂在定罪处罚上面临着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和缺乏统一定罪标准两方面的困境,学理上对《刑法》第23条的误读、立法上未采取明确的列举方式是造成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故学理上对法条进行正确的解释、立法上对未遂处罚范围逐步细化以及司法上探求统一的定罪标准是解决我国犯罪未遂定罪处罚困境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犯罪未遂; 未遂犯; 定罪处罚;
引言:

【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以下简称《刑法》) 第23 条规定: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未遂定罪处罚的基本依据,对我国犯罪未遂定罪处罚的范围确定也应该以此为起点。针对我国犯罪未遂定罪处罚的范围问题,众多论者采取的基本思路是: 既然《刑法》第23 条第2 款规定了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没有规定可以免除处罚,那么,未遂犯都是要定罪处罚的,而未遂犯也即犯罪未遂,所以只要依据《刑法》第23 条第1 款规定的犯罪未遂的特征对我国犯罪未遂存在的范围进行界定,也就确定了我国犯罪未遂定罪处罚的范围。照此思路,依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犯罪未遂均具有刑事可罚性,那么,犯罪未遂存在的范围就成为各论者争论的焦点。对此,刑法学界基本上形成了两种观点,本文将其概括为既遂标准说与成立标准说。两种学说的基本分歧在于刑法分则条文有关具体犯罪的规定是犯罪既遂的标准还是犯罪成立的标准。“刑法分则犯罪模式是不是既遂模式,关系到犯罪既遂标准的认定,影响对各种犯罪停止形态的理解。”[1]对分则条文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解释,在某些犯罪是否存在犯罪未遂上就会得出不同结论,进而导致我国犯罪未遂的处罚范围有所不同。

作者:
李彦峰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