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哲学思想变迁与实践唯物主义的生成

哲学思想变迁与实践唯物主义的生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标志性文献,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丰厚的德国思想文化元素。理解人类对待世界的两种方式,即审美与科学理性,进而形成了理解人类从审美走向科学理性的现代化过程中的两种思想演变模式,即以英法为代表的"祛魅"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化魅",成为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实践唯物主义的生成的重要线索。
【关键词】 哲学思想;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 费尔巴哈;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07&ZD002);华东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L0157114)
引言:

【引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青年马克思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对“以往的哲学家们”的各种思想体系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起点。当恩格斯在1888年发现了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这个旧笔记时,他做了如下评价:“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P788)《提纲》在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等多重维度上都呈现出创造性的特征,提出了一系列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的重要思想,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
曹东勃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