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意象诠释与文化创新—以《诗经·汉广》为例

意象诠释与文化创新—以《诗经·汉广》为例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诗经·汉广》描述的游女意象备受后人关注,形成了若干不同的诠释,如"风化说"、"神女说"、"恋情说"、"习俗说"。这些诠释并非客观严谨的真理性诠释,而是对遮蔽性文本的意象展开,蕴藏了以"言-象-意"表达系统为宗旨的中国智慧,是面向感性实践需要的公共意象诠释,对培育游女文化基因、凝聚文化共同体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汉广》; 意象诠释; 文化创新;
【基金】 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A720016)
引言:

【引言】《诗经·汉广》诗云“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其中对游女(或称汉江游女)意象的描述十分简洁,但后世展开了持续而广泛的文化阐释。一是“风化说”。汉代《毛诗序》就认为《汉广》表达文王之道传播于南国,美化了江汉地区的道德风俗。二是“神女说”。《文选》注郭璞《江赋》引汉代《韩诗内传》说,郑交甫在汉皋台下偶遇二女,索赠佩珠,之后倏忽不见;《文选》注嵇康《琴赋》引《韩诗》说“游女,汉神也”。三是“恋情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就认为《汉广》是一首表达思慕之情的樵歌。他承认此诗“言外别有会心”,但“不可以迹相求”,如《毛诗序》将《汉广》视为周王德政的表述,致使《汉广》所说“翘翘错薪”毫无着落,使文本变成了“虚衍”的话语。[1](P86~87)四是“习俗说”。唐代孔颖达认为“游女”是贵族女子出游的情形,宋代朱熹《诗经集传》认为“游女”是汉江流域女子“好游”风俗的写照。这些诠释大多征引非史实性的文献材料加以阐述,具有鲜明的意象诠释或重构特点,并非经验逻辑意义上的真理性诠释。然而,正是这些诠释将原本模糊、朦胧的《汉广》游女意象逐渐充实、丰满起来,形成了系统化的游女文化,既构成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与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构成当代地方城市与民俗文化建设的依托。可见,非逻辑理性的意象诠释足以推进人类审美文化发展。本文藉此探讨意象诠释方法的文本基础与文化机制。

作者:
雷礼锡;李会君
作者单位:
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