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浙江学刊杂志 > 中国戏曲元素的创造性接受——论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的“间离效果”

中国戏曲元素的创造性接受——论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的“间离效果”

浙江学刊杂志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叙事剧,"间离效果"是其叙事剧理论的重要构成,而中国戏曲在"间离效果"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四川好人》为例,分析了其中的中国戏曲元素以及间离效果的形成。并指出:布莱希特正是在创造性地接受中国戏曲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戏剧体系。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引言:

【引言】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Berto lt Brecht, 1898——1956) 是20世纪德国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剧作家、诗人、戏剧理论家和导演。我国著名的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曾经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并列为20世纪世界戏剧剧坛的三大表演体系。尽管在具体的美学原则和戏剧手段上, 三大戏剧家不尽相同,对这三大表演体系是否能够并称, 学术界也有着诸多争议。但能肯定的是, 在这三者中, 布莱希特的地位是最为特殊的。一方面, 在戏剧观的基本原则上, 他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针锋相对的, 所以很多时候, 人们很习惯将他作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对立面来谈论。另一方面, 他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了中国戏曲以后提出的戏剧理论和实践, 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美学。以至于他的终身艺术伴侣魏格尔说: “ 布莱希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原则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布莱希特的戏剧里流着中国艺术的血液”

作者:
吴晴萍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