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灾害的表象与灾害民族志

灾害的表象与灾害民族志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灾害即便完全是自然灾害也会由于其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使其表象呈现出复杂的样态,自然也使得社会科学难以对其作出相应的概念界定。自然灾造害所成的物理条件及化学条件的改变,又会在其他时候引发另外的灾害,如火山与泥石流、地震与泥石流。这又使得灾害在双重属性之外,又拥有了具有自然属性以及社会属性的重层结构。毫无疑问,灾害概念及表象因而更为复杂化。因此,首先需要对充满复杂性及多元性的灾难的表象进行重新梳理,寻找灾难民族志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方能完成灾难民族志的写作。
【关键词】 灾害表象; 灾害民族志;
引言:

【引言】1976 年7 月28 日唐山大地震造成了超过24 万人生命的损失。8 月19 日、22 日及23 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县及平武县又接连发生了7. 2 级、6. 7 级、7. 2 级地震。虽然三次地震并未带来大的人员伤亡,但是其他诸如农田、房屋、水电、桥梁、公路却损失严重,在基础设施家底本来就薄的这一地区,充分体现出了灾害论中所强调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 。1976 年唐山地震的紧急救援及灾后重建是新中国应对巨大自然灾害的一次重要的考验,同时也催生了社会科学对地震灾害的关注。然而在经历了二战以后,世界的社会科学对于灾难、灾害的研究日益增加、日益成熟。1977 年,学术界出现了两个灾害的概念: 一个是日本学者高桥浩一郎的灾害的四类型说,一个则是美国学者巴坤( Michael Barkun) 的三类型说。其中包含时空概念的灾害分类类型,不仅使得灾害的概念更为清晰,更便于不同研究视角的细化,同时也为社会科学更为广泛地进入灾害研究铺平了道路。21 世纪初,人类学在体系化地进入灾害研究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发挥自马林诺夫斯基以来通过田野调查去完成灾害民族志的建构,因此对于灾害表象的处理就变得尤为重要。21 世纪初系统性的人类学对灾难的研究出现以后,一方面丰富了灾难的社会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学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即灾难民族志的写作。以往的人类学民族志中,或多或少地涉及过田野地的灾难及灾难的文化解释,然而并没有一部完整的灾难人类学视角的民族志。

作者:
张曦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