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浙江学刊杂志 > 民众意识抑或舆论话语—民谣的民众性论析

民众意识抑或舆论话语—民谣的民众性论析

浙江学刊杂志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针对当今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研究中把民谣视为"民间创作"和"民众意识"的倾向,本文从古代民谣在典籍中的呈现机制着手,把民谣看作是一种社会舆论和话语形式,通过对其产生和运作机制的考察,揭示了民谣的民众性实质:民谣的创作者往往是社会的精英而并非仅仅是"民众";但民谣的传播和作为社会舆论功能的实现却离不开民众。因此,古代民谣具有互为悖论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它作为民众的主要话语形式实现了民众的社会表达;另一方面,社会精英也掌握了民谣这一话语形式并利用民众传播来操控社会舆论。
【关键词】 民谣; 民众性; 舆论; 话语;
引言:

【引言】民谣一词之所指似乎从来都不曾在学界取得共识。历史学视野里常常把谣与谚并用,¹文学(包括民间文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把民谣与民歌、诗并称为歌谣或诗歌。º谣、谚、歌、诗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是显见的,也有学者曾尝试分辨它们的边界。如明代杨慎辑《古今风谣》和《古今谚》,将谣与谚分别辑录以示区别。清杜文澜辑《古谣谚》,在该书《凡例》中分述谣与歌、谚、讴、吟、唱、诵、譟、呼、词、赋之异同以确定辑录法则,主要是从形式上和词源上所作的分辨,没有明确民谣的本质特征。吕肖奂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民谣研究》中比较了民谣与民歌、民谣与谚语、俚语以及与歌、吟、唱等口头表达方式的各个方面,主要依据民谣的内容划分古代民谣为风谣与谶谣,似失之偏狭。»民谣内涵确定之难,固然与汉语言文字的多义与互为指称有关,但民谣与其他概念之间的混用、并用以致不能获得统一的指称,还主要在于一个潜在的民粹主义前提——即认为民谣是民众创作的、反映民众意识形态的民间文化形式。

作者:
向德彩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