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交流叙述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交流叙述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叙述学关于交流的论述在叙述学诞生之初就有,但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查特曼的叙事-交流情景图示则是一个突破,并得到后来很多人演绎。修辞叙述学对叙述的修辞性交流论述较为充分。在叙述转向和广义叙述学(符号叙述学)背景下,叙述的交流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核心特性,因此,建构交流叙述学正逢其时。交流叙述学(Communicative Narratology)以经验视野的"梭式循环"为基础,以文本内、外"双循环交流"为研究内容搭建交流叙述的研究框架,其研究对象即为所有叙述类型中叙述交流的内在交流与运行机制,同时将这种研究置于广阔的文化、历史视野之中。
【关键词】 交流叙述学; 经验视野; 梭式循环; 双循环交流;
引言:

【引言】在提出“交流叙述学”这一学科之前,有必要对叙述学研究关于交流叙述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以期建构交流叙述理论的研究谱系。影响叙述学诞生的俄国形式主义虽然致力于文学作品的形式研究,但对于文学作品的交流性有着诸多论述。托马舍夫斯基在《主题》(1925年)一文中指出了文学过程的两个重要时刻:选择主题和设计主题,而这两个重要时刻所围绕的中心问题则是作品的交流性:“主题的选择密切取决于主题在读者中得到的反应。……读者形象即使是抽象的,即使它要求作者尽力使自己成为作品的读者,这种形象也始终出现在作家的意识里。”[1]而“对技巧的关注是作家和他最亲近的读者习以为常的事。

作者:
王委艳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