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马克思幸福观的历史演进: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幸福观的历史演进: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追求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为之的奋斗目标。从黑格尔自我意识的纯粹精神幸福到伊壁鸠鲁具有现实偶然性的实践幸福,从主张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到为人类解放与幸福振臂高呼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士,从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不幸福的根源到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最终诞生,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每一次转变都与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发展紧密相扣。
【关键词】 马克思; 幸福观; 历史演进;
【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1-0862)
引言:

【引言】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21世纪,揭示和认识马克思幸福观对于实现人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研究,主要是以高度概括的马克思幸福观基本内涵为理论基础展开的。但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其世界观,尤其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而经历了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马克思没有专门撰写关于幸福的专著,其全部思想学说的宗旨都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可以说全部的马克思主义都在论述他的幸福思想,因此我们无法像研究其他思想家那样直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的幸福观。但我们有必要详细梳理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发展形成的历史过程,深刻剖析其思想转变的动因,从中寻找马克思幸福观演变的内在逻辑,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幸福观。

作者:
李水石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