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在我国,乡村教师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从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塾师”到建国后的乡村教师,他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乡村教师的面目变得模糊不清。在刚刚过去的第29个教师节,乡村教师的境遇再次受到社会的关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媒体公益活动更把这种关注推到最高点,又一批长期坚守在一线的乡村教师受到表彰,他们个人及所在学校也会得到爱心人士的捐助,这是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力。然而,除了正面的媒体宣传,近些年来,有关教师的负面报道也频频见诸笔端。李程锦曾抽取2010年8月份门户网络媒体中有关教师的报道,发现除了中性报道外,对教师的负面报道量远超过正面报道。[1]教师的形象在这些报道中被“妖魔化”了,而这也包括了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形象的下滑也与社会中城乡差距拉大所带来的乡村焦虑有关。随着乡村经济和文化的边缘化,乡村教育质量被诟病,乡村教师的能力和职业态度也受到了质疑:能力上,乡村教师能否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职业态度上,他们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对一些年长的乡村教师,接受挑战需要克服很多障碍:被边缘化的位置、新技术能力的不足、教学方式的转换。一些人因此会产生所谓“混日子”的心态,并且这种对于变革的无奈和失落心理还常常被看成不思进取。在一些研究中,乡村教师则是“令人担忧”的“弱势群体”[2],需要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快速的社会变革给那些曾经因最早“脱了农皮”而被羡慕,也因其乡村“知识分子”的身份而受到尊重的乡村精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而对其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