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二次启蒙呼唤一种有根的后现代乡村文明

第二次启蒙呼唤一种有根的后现代乡村文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现代文明借"城市化"和"发展"的名义对乡村疯狂挤压,使乡村文明濒临消亡的危险。这种对乡村文明的挤压反过来也造就了现代文明的无根性和不可持续性。作为现代文明理论基础的第一次启蒙,特别是它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对农民的蔑视态度,对传统的虚无主义立场,对发展的盲目崇拜,以及支撑这一切的现代机械哲学世界观,是导致乡村文明的凋敝和现代文明无根性的重要原因。第二次启蒙主张超越第一次启蒙,进而呼唤一种有根的后现代乡村文明。这是一种珍惜传统、敬爱自然的文明,一种尊重农民、钟情共同体繁荣的文明,一种主张城市与乡村共荣、工业与农业并茂的有根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 第二次启蒙; 建设性后现代; 城市化; 乡村文明; 生态文明;
引言:

【引言】1985 年,美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比尔·霍姆在其《音乐的失败》一书中写道:“在我15 岁的时候,我就可以很快界定何谓失败了:那就是老死在明尼苏达的明尼奥达。”[1]56 明尼奥达是霍姆的农村老家。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年青人,如果你不能逃离你不幸生长在其中的农村,那么你就是典型的失败者。这样一种视乡村为“失败之地”“绝望之地”的观念,按柯什曼的说法,当时弥漫在整个美国文化中。[2]322 这也部分解释了美国农业人口从1870 年的52%,1910 年的32%,锐减到1990 年的2% 这一事实。[3]据温德尔·贝瑞的考察,时至1934 年全美尚有大约680 万个家庭农场,而到了1975 年,数字已骤减少到60%,仅剩250 万个。可以说,一部西方现代农业发迹史,就是一部小农场逐渐被蚕食的血泪史。

作者:
王治河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