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侗族通婚圈的历史变迁—以贵州榕江车寨为例

侗族通婚圈的历史变迁—以贵州榕江车寨为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车寨通婚圈,呈现出内卷化的结构性态势,"同类婚"占绝大多数,其通婚范围既不与"市场圈"同构,亦不与"祭祀圈"完全重合,表现出与自给自足经济密切勾连的特点,如相对的封闭性、稳定性。之后,出于理性生存的需要,原有的通婚对象的选择范围被打破。
【关键词】 侗族; 通婚对象; 选择范围;
【基金】 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民族生态学视野下的侗族稻作文化研究”成果
引言:

【引言】通婚圈是指择偶的范围,隐含着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自然空间是指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如杜赞奇对20 世纪初河北良乡吴店村和栾城寺北柴村通婚圈的研究中指出,“从村庄距市场远近的资料来看,新娘所在村庄多散布于以市场为中心的方圆10 里以内,……”又说“出嫁闺女的村庄坐落于婚娶的村庄‘联姻范围’之内,这一范围可能独立于集市圈之外,其辐射半径可能以一定时间内步行可到的距离为准,亦可以原有联姻范围为准”。[1]自然的地理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理距离,而这个距离往往又是以社会空间为基准的。婚姻自从在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从来不完全是个人的私事,它关联着与当事者勾连在一起的文化与社会关系。故而,社会空间所涉及的面较广,如种族、民族、阶级、血缘、文化、价值观念、经济等等,由此我们也可窥视到一个社会的诸多事象。如一些学者所言: “通婚圈是伴随着两性婚姻关系的缔结而形成的一个社会圈子,通婚圈形成的社会基础源于婚姻是超个人和家庭的事情。婚姻的本质是文化的、社会性的制度,婚姻的缔结不是生理本能的驱使,而‘文化引诱的结果’,直接受到各种社会习俗、道德、规范和制度的影响和制约。”[2] 历史上,在许多相对封闭的民族传统社会里,其通婚圈存在某种结构关系,人们的婚姻缔结遵循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规律,并对该社会秩序的运转、文化习俗的延传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
杨筑慧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