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环境技术、环境规制与全过程管理

环境技术、环境规制与全过程管理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十一五”起,中国提出要在生产领域推动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入手,利用对数平均的迪氏分解法(LMDI)将工业粉尘排放强度降低分解为源头防治、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3 个部分,检验从“十五”到“十一五”全过程管理实现与否。研究发现:从“十五”到“十一五”,中国开始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型,源头防治效果得到明显优化。实现全过程管理的地区从“十五”期间的8 个增加至“十一五”期间的18 个,而且有别于“十五”期间工业粉尘全过程管理效果主要源自环境技术转移的增加和环境执法力度的强化,“十一五”期间则主要归功于环境自主技术创新。因此,有必要大力推进环境技术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快推动污染治理,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型。
【关键词】环境技术; 环境规制; 全过程管理; 工业粉尘; 迪氏分解法
引言:

【引言】“十一五”之初,中国环境保护部门提出要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从再生产全过程推进环境保护,即在生产领域推进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1]。污染产生于生产的全过程,因此,有效地治理污染并不是单纯地处理已经排放出来的污染,而更应该是从生产全过程入手,降低可能产生的污染, 以及在污染产生过程中及时治污,这便是污染的全过程管理。分解来看,全过程管理包括:源头防治、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3 个环节。其中,源头防治指的是使用更多的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的可能; 过程控制指的是减少能源使用,以减少污染的产生;末端治理指的是通过污染治理设备和设施,处理已经排放出来的污染。那么,从“十五”到“十一五”,中国实现了如政策预期那样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吗? 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全过程管理的实现?

作者:
张平淡 何晓明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