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周恩来与1973年11月基辛格访华

周恩来与1973年11月基辛格访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1973年基辛格访华时,他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提出了中美军事情报合作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在中美之间建立一条秘密热线,如苏联发动对中国的核打击,美方可及时向中方提供预警。对于基辛格提出的这一建议,双方虽有讨论,但中方并未接受。此后,这却成为周恩来受到批判的一个缘由。关于这个问题,一些研究这段中美关系和周恩来生平的论著虽有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但这件事涉及中美之间"心照不宣的同盟"(基辛格语)和"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的国内政治,对于周恩来研究来说也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
【关键词】 周恩来; 基辛格访华; 中美关系;
引言:

【引言】在周恩来的政治和外交生涯中,1973 年11 月基辛格访华只是一个片断———尽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片断。若就访问的效果而言,它加强了中美之间“心照不宣的同盟关系( tacit alliance) ”,①并起到了改善当时仍然处于“文革”时期的中国的国际环境的作用。本来,这应当被视为周恩来在外交上的又一成功事例。然而,基辛格离开中国后,中共上层却发生了一场被江青称之为“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批周风波”。据称,周恩来和基辛格会谈中涉及中美军事合作以及美国“向中国提供核保护伞”的问题,而周恩来却“处理不当”。从11 月下旬到12 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连续举行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被扣上了“卖国”和“右倾投降主义”的大帽子,成为众人批判的“靶子”。但正当周恩来的政治生命似乎已达到岌岌可危的地步时,事情又发生了峰回路转的变化,就在当时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后,毛泽东表示“总理还是总理”,政治局“批周”也戛然而止。但“反周”的暗流并未消失。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掀起,矛头或明或暗地指向周恩来的“批周公”论调肆虐。周恩来当时已身患绝症。某种意义上说,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同1973 年“批周风波”相关的的巨大阴影中度过的。

作者:
陈兼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康奈尔大学;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