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从宋代妇女名字看社会性别文化建构—以宋人笔记为中心

从宋代妇女名字看社会性别文化建构—以宋人笔记为中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宋代妇女的命名方式继承前朝的基本趋势,又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在以宋人笔记为中心的史料中,有680余例宋代女性名字,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妇女,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女性气质",体现在四个主要方面:对女性生理性别"阴柔"的突显,对女性社会角色"从属"的定位,对女性内在品德"贤顺"的规定和对女性外在姿容"美艳"的期待。这种"女性气质"是社会性别文化的产物,是宋代社会按照其主流文化要求而设定的女性标准形象,反映的是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 妇女名字; 性别文化; 宋代;
【基金】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0YJA770062);武汉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中心专项基金项目
引言:

【引言】姓名是具有社会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除了用以指代人群中的个体外,还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如信仰、习俗、审美观、民族心理等。当代学者对姓名及其意义的研究比较关注,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中国古代史领域,有贯通性地考察中国人名的论著,如李学勤(1991)《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张孟伦(1988)《汉魏人名考》、萧遥天(1987)《中国人名的研究》、郑宝倩(1993)《华夏人名与中国文化》等,对中国古代人名的发展演变和命名形式、特点等进行了梳理、介绍。有对先秦至汉魏六朝女子名字特点及意义的分析,如田恒金(1998)《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刘增贵(2005)《汉代妇女的名字》、王子今(2004)《走马楼竹简女子名字分析》等。也有学者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探讨女性名字的变迁,如焦杰(2006)《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但是,有关唐宋以后女名的研究相当薄弱,迄今尚无专文,而唐宋恰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女名的变迁有可能成为对“唐宋变革论”进行逼近的、细密的研究,使其免于“模糊影响之说”①的一个例证。

作者:
杨果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