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北京社会科学杂志 > 试析中国区域文学史的现状及意义—兼谈北京区域文学史

试析中国区域文学史的现状及意义—兼谈北京区域文学史

北京社会科学杂志
Social Science of Beijing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地出版了大量的文学史著作。其中,地方性的文学史,包括区域和地域文学史,占有相当的比重。对于这类著作,目前学界在总体上评价不高,主要存在视角和观念缺乏新意,以及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但是,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长线课题,区域文学史毕竟是区域研究中的一个专门领域,也是"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学术增长点。因此,为了提高区域文学史的研究水平,有必要对区域文学史的现状加以考察,并充分认识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也试图为情况较为特殊的北京区域文学史、特别是当代部分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 文学史; 区域文学史; 北京地域文学;
引言:

【引言】20 世纪80 年代, 是文学史编纂史上的一个转折性的年代。80 年代以前, 文学史著作遵循教材的编纂原则, 要求主流性、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在运作方式上, 往往是由少数最著名的学者撰写, 或者由专业机构出面主持, 组织专家分头负责撰写, 并在反复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之后正式出版。不同文学史著作在观点、材料、框架方面比较接近, 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领域尤为明显。80 年代以后, 文学史写作的准入门坎大为降低, 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各类通史、简史、断代史、专体史、专题史、思想史、批评史、流派史、运动史、编年史不断涌现, 写作主体也出现个人、集体、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地方性的文学史, 包括区域和地域文学史, 占有相当的比重。区域和地域文学史大致可分为解放区及抗战时期的地域文学史著作, 台湾、香港、澳门文学史著作, 跨省区地域文学史著作, 少数民族文学史著作, 以及内地各省市及下属地区的区域文学史著作五大类。目前, 学界争议比较多、且总体评价偏低的是第五类, 本文试对此加以探讨。

作者:
张泉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北京100101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