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20 世纪80 年代, 是文学史编纂史上的一个转折性的年代。80 年代以前, 文学史著作遵循教材的编纂原则, 要求主流性、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在运作方式上, 往往是由少数最著名的学者撰写, 或者由专业机构出面主持, 组织专家分头负责撰写, 并在反复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之后正式出版。不同文学史著作在观点、材料、框架方面比较接近, 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领域尤为明显。80 年代以后, 文学史写作的准入门坎大为降低, 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各类通史、简史、断代史、专体史、专题史、思想史、批评史、流派史、运动史、编年史不断涌现, 写作主体也出现个人、集体、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地方性的文学史, 包括区域和地域文学史, 占有相当的比重。区域和地域文学史大致可分为解放区及抗战时期的地域文学史著作, 台湾、香港、澳门文学史著作, 跨省区地域文学史著作, 少数民族文学史著作, 以及内地各省市及下属地区的区域文学史著作五大类。目前, 学界争议比较多、且总体评价偏低的是第五类, 本文试对此加以探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