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我国当代人性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当代人性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我国近年的人性论研究出现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为根据的人性论、结构层次人性论、"类哲学"的"双重生命"人性论、文化人性论、伦理本位的人性论等,虽然这些理论探索完全革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观念,但是,相对于世界思想史上相关的前沿成果,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超越。因为对于人性不能做出一劳永逸的封闭性定义,所以,各种人性的研究理论,包括马克思关于人性的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人性论与社会历史观,两者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此消彼长。以现代哲学的视角来透视,人性问题完全可以作为人学或整个哲学学术的出发点或核心问题。
【关键词】 人性; 经典根据人性论; 结构层次人性论; 类哲学与双重生命人性论;
引言:

【引言】人性论是指关于人的本质和属性的理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性论研究一度是理论禁区。人性、人道、人权等人性论核心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中不仅没有任何位置,甚至是批判、扬弃的对象。马克思在早期著述中的确论及过人性和人道主义,当时以这种主要观点解读: 那些关于人性的话语是马克思思想还不成熟的表现,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形成之后提出的“对于人的理解”与其他西方哲学中的“抽象人性论”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主要是用“人的本质”而非“人性”概念来阐述人的问题,并且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是以“现实中的个人”为基点。这种片面的看法,需要在理论上予以澄清: 其一,马克思“对于人的理解”虽与其他人性理论有所不同,却不是排斥“人性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人的本性的论述,实际就是在讲人性问题; 而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在关注人性的完善与实现。

作者:
沈亚生;杨琦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