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大众娱乐中的国家、市场与阶级—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

大众娱乐中的国家、市场与阶级—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政治经济结构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型。随着扶持国产电视剧政策环境的形成和资金来源与生产方式的变革,该产业的发行与播出体制以及受众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宣传部门的意识形态导向、不断调节的政府监控体制、资本的利润诉求、电视剧制作与播出者的能动性以及转型社会中活跃的电视观众,共同创造了一种动态的、高度复杂与多面向的电视大众文化,使电视剧成了当下中国最活跃的媒体产业形态与意义生产场域。从《渴望》到《蜗居》,电视剧市场积极参与了中国社会阶级与阶层关系重构和意识形态整合,并呈现出日趋明显的中产阶级文化优先取向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偏颇。在此语境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色与基础、电视剧中的"人民大众"立场到底属于什么等问题已显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 中国电视剧; 国家; 市场; 阶级; 意识形态;
引言:

【引言】过去30 年间,电视剧成为中国观众最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形式。同时,作为当代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一种表征,电视剧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机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1989 年以后,针对“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执政党重新强调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进入1990 年代中期,作为中国媒体和文化体制市场化转型的重要标志,国家批准民营资本部分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随后,各种类型的电视剧与电视节目如潮水般纷纷涌现。不断调节的国家监控体制、私人投资的利润诉求、电视剧制作与播出者的能动性以及活跃的电视剧观众,共同型塑了一种动态的、高度复杂与多面向的电视大众文化,使电视剧成了当下中国最活跃的媒体产业形态与意义生产场域。本文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主要分析路径,集中梳理执政党对文化领导权的掌控、国有媒体体制与资本投资方以及广告和受众市场之间的互动,检视这些互动如何型塑中国电视剧产业的结构与主题,并参与中国社会的阶级与阶层关系的构建。

作者:
赵月枝;吴畅畅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