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DRM 范式中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及其机制简

DRM 范式中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及其机制简

心理发展与教育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研究旨在考察老年人错误记忆现象及内在原因,并检验模糊痕迹理论对错误记忆年老化机制的解释。以经典DRM 范式为研究起点,对三组被试( 年轻人35 名、低龄老人28 名、高龄老人34 名) 的记忆成绩进行比较,利用联合再认范式及多项式树型建模的统计手段,分别从现象学和认知加工机制的角度检验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是否符合模糊痕迹理论的预期。结果发现: ( 1) 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这两种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中呈现出不同的增龄效应模式:正确记忆随年龄的增长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错误记忆水平呈现倒U 型发展趋势,即低龄老年组的虚报率显著高于年轻组和高龄老年组; ( 2) 虚报率的年龄差异主要集中在未学习过但与学习词列有强语义相关的刺激( 类型记为R) 反应上。对R 型刺激的反应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低龄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成功提取字面痕迹的概率存在显著下降,而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保持相对稳定; 高龄老年人成功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相比低龄老年人显著下降。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对个体记忆一般年老化特点的预期及解释。
【关键词】年老化;错误记忆; DRM 范式;模糊痕迹理论
引言: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的事件与真实情况不符,这种现象被称作错误记忆( false memory) ( Jacoby& Rhode,2006; Schacter &Addis,2007) 。错误记忆是相对于正确记忆( accurate memory) 而言,它可指一切形式的记忆扭曲或不精确性。Roediger 和McDermott( 1995) 在Deese( 1959)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Deese-Roediger-MeDemrott( 简称DRM) 范式。自20 世纪90 年代始,DRM 范式就被频繁地用于错误记忆的研究中( Brainerd & Reyna,2005) 。根据错误记忆的定义,在DRM 实验范式中将虚报率作为考察错误记忆的指标。DRM 范式的实验流程如下: 在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若干词列,其中每一词列中的所有项目都与关键诱饵有强烈的语义联结,但该关键诱饵本身并不在学习阶段呈现; 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回忆或再认。结果发现被试除报告先前所学习过的项目之外,还报告了学习中所未曾出现过的关键诱饵。证明即使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信息干扰的情况下,人们的记忆也会因内部联想过程而自发地改变。

作者:
黄一帆;王大华;肖红蕊等
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