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学术界杂志 > 论雍正时期的铜禁政策

论雍正时期的铜禁政策

学术界杂志
Academics in China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雍正时期银贱钱贵现象愈发严重 ,这一方面是由于美洲白银继续大量流入中国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日本政府限制对清朝铸钱原料铜斤的出口。雍正帝从传统观念出发 ,将银贱钱贵原因归结为民间销毁制钱打造铜器 ,因而实行铜禁政策。这一政策在乾隆时期被废除。本文通过对这一政策内容及其产生、废止过程的考察 ,进而探讨了清代货币体制与货币政策问题 更多还原
【关键词】 雍正; 铜禁; 货币体制;
引言:

【引言】铜禁政策, 是指禁止打造、使用黄铜器皿和强制收买现有黄铜器皿的政策。顺治初年, 由于缺铜, 顺治帝曾有意禁用铜器, 后因遭大臣反对而未能实行康熙十八年( 1679) , 康熙帝曾实行铜禁政策, 禁止打造重量在《 斤以上的铜器:“ 凡民间必用之铜器, 五斤以下者仍许造卖外, 其非必用之铜器不许制造, 应再行严禁, 照例治罪” 雍正初年, 银贱钱贵现象十分严重。河南“ 省城纹银一两得换钱九百三十文,,外州府县村庄一两纹银不过九百一二十文”广西“ 桂林府之全州单用桂字钱, 每千文换银二两”。对于这种现象, 雍正帝认为其主要在于因民间销毁制钱打造铜器。他在上谕中指出: “ 朕向因钱局鼓铸日增而钱文日见短少, 知其情事有灼然者, 嗣于京城内果屡次拿获销毁之奸民, 而钦差官员至甘肃地方亦有毁钱为器, 与朕所料若合符契, 则铜器之必当严禁明矣。”在这种认识之下, 雍正帝实行了更为严厉的铜禁政策: 既禁止打造黄铜器皿, 又强制收买现有黄铜器皿, 希望消除销毁制钱现象, 解决银贱钱贵的问题。

作者:
李强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北京100872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