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指社会对慈善组织的认可和信任的程度,这种认可和信任程度是建立在人们对慈善组织的宗旨、活动的高尚情感上的。慈善组织公信力就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在目前的转型时期,公信力的缺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相比政府、企业等机构的公信力缺失问题,人们更不能容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缺失,因为慈善组织就是靠非盈利性、利他性道德作为立身之本的。所以,受郭美美事件的影响,人们对慈善组织的捐赠热情骤降。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6 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 亿元,但6 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发生后,7 月的社会捐款为5 亿元,比6 月减少了5.2 亿元。此前,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监测数据也显示,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2011 年3 至5 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款62.6 亿元,但6 至8 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8.4 亿元,降幅达到86.6%。[1]这些捐款数据上的变化,有力地证明失去公信力的慈善组织将举步维艰。纵观近年来的各种慈善丑闻,可以把他们归纳为两类慈善问题。一是“慈善腐败”,是指一些慈善组织财务不透明、不规范,把公众的一部分捐款、捐物用于个人消费或转化成自己的财产,如红十字会的“万元餐费”、“抗震救灾毛巾被卖”等丑闻。二是“伪慈善”。打的是慈善旗号,做的却是为自己敛财的事。如南京慈善总会的副会长潘锴红以慈善为幌子高调吸金案、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事件等。之所以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慈善腐败”、“伪慈善”等问题,是因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不完善和贯彻落实不够有力,无法有效预防和阻止“慈善腐败”、“伪慈善”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骤降情况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