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医学信息(中旬刊)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98例临床分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98例临床分析

医学信息(中旬刊)
Medical Informatio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目的:进一步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指标。方法:对我院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六年期间诊断为DIC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常规止凝血指标、原发病等。结果:98例DIC患者中共92例(94%)有不同程度的出血,59例(60%)出现休克,84例(86%)合并器官衰竭。D-D二聚体(D-D)、抗凝血酶-3(AT-3)与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这些常规实验室指标相比诊断阳性率更高,分别为94.1%和85.2%(p<0.05)。死亡组和未死亡组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阳性率死亡组显著高于未死亡组(p<0.05)。共83例DIC患者在怀疑出现DIC后复查了血常规,死亡组PLT最大下降率与未死亡组相比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原发病组的器官衰竭率(25%)、死亡率(0%)和PT>3s阳性率(37.5%)均最低(p<0.05),而血浆Fbg浓度亦低于感染组及血液恶性肿瘤... 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D二聚体(D-D); 抗凝血酶-3(AT-3); 纤维蛋白原浓度(Fib);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引言:

【引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 issem inated intravascu lar coagu lat ion, DIC )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 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 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 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坏衰竭的临床综合征。D IC 的病因复杂多变, 临床症状也缺乏特异性, 而目前临床上所用的D IC 筛选指标主要反映的是DIC 急性失代偿期的凝血因子消耗和纤溶系统活化, 不能反映促凝系统活化, 以上多方面原因导致临床上正确诊断DIC (特别是早期诊断)的难度较大。本研究收集2003 年4月至2009 年4月六年期间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床诊断的D IC 患者98 例, 回顾性分析其主要原发病、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的特点, 对DIC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指标做初步的探讨。

作者:
刁翔文;陈雅莹
作者单位:
广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临床二系;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