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对于俄罗斯文化与学术,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化界和学术界, 怀有一种特殊、复杂而矛盾的感情。近百年来, 俄苏文化作为“ 异邦”的“ 新声”, 不仅直接地、强烈地影响过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 影响过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倾向, 而且间接地但却同样深刻地影响过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 甚至影响过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中国人从中汲取的巨大教益和吸取的深刻教训同样的刻骨铭心, 对俄罗斯文化的深厚情感与某种“ 谨慎” 心理同时并存。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人在对自身进行反思的时候, 也对包括俄苏在内的外来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作用进行了反思, 由此得出的结论和产生的情感可以说异常复杂。虽然, 人们不会简单地把自己走过的弯路归于某种外来文化, 但不同领域的人们在检讨曾经照搬苏联模式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时候, 却有着不可名状的矛盾心理情绪, 在客观上将“ 面向世界”的视线主要转向了欧美, 俄苏文化一度自觉不自觉地被淡漠或者淡化。苏联的解体加剧了这种现象。诚然, 这可以从正面理解为由“ 独尊” 一种外来文化向容纳“ 多元” 文化的正常转变,而且在此其间仍然有不少俄罗斯的哲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等方面著作的译介, 俄罗斯汉学家的成就也令中国学者钦佩; 但是, 毋须讳言, 与西方文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情景相比, 俄罗斯文化思想的整体影响力明显减弱。指出这一现象, 并不是要恢复俄罗斯文化在中国昔日的“ 辉煌”地位, 而是认为, 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俄罗斯文化, 仍然应该成为欧美等西方文化之外的另一重要参照体系。优秀的文化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 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重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体系和价值系统的过程中, 多一种参照就多一种借鉴, 多一种视觉, 多一种思维方式。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