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甘肃社会科学杂志 > 转型期现象与无家可归的文人 关于《废都》的文化分析

转型期现象与无家可归的文人 关于《废都》的文化分析

甘肃社会科学杂志
Gansu Social Scienc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尽管《废都》在文化趣味和艺术性上都存在着某种与现代生活不和谐因素 ,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本 ,它仍然为解读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丰富内容。本文通过对《废都》的文化分析 ,描述了社会转型期文人价值的失衡 ,“传统之城”的解体 ,及无家可归的精神境遇。 更多还原
【关键词】 《废都》; 社会转型; 价值失衡; 解体; 无家可归;
引言:

【引言】《废都》 是发表于十年前的一部畅销小说, 在出版当年引起的轰动, 大约只有80 年代张贤亮发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时的盛况可以相比, 两者同样因直接描写了性而引起了大众读者的关注, 所不同的是前一次还借有80 年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余绪, 而后者已挟裹入90 年代市场化的狂欢仪式。《废都》 的发表, 给作家贾平凹带来了又一度的社会注意, 同时也招致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非议。事隔十年, 尘埃落定, 所有的花絮也都飘散零落, 但对它的评价仍然人言言殊。在我看来, 尽管《废都》 在文化趣味和艺术性上都存在着某种与现代生活不和谐的因素, 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本, 它仍然为解读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经历了十年的沉淀, 现在再看《废都》 , 也许既可以保留一点现场亲历的直观, 又不至于做出过分情绪化的评判。

作者:
邵宁宁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