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岩石圈七类主要造岩矿物(方解石、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的塑性变形行为, 是人们了解地壳到地幔各层次结构、流变学特征及动力学演化的重要途径[1,2]. 作为了解中下地壳力学与流变学表现的重要依据之一[2~9], 角闪石塑性变形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角闪石广泛存在于不同构造环境的岩石中, 它可以记录地壳浅部和深部等不同构造层次的动力学过程. 脆性变形主要源于{110}面完全解理, 岩石中核幔结构的细粒基质可能主要由碎裂而不是由动态重结晶作用形成. 角闪石在温度超过450~500℃时开始出现晶质塑性变形[10]. 低温和/或高应变条件下, 角闪石的变形主要由( 1 01)或(100)双晶变形和(100)[001]滑移完成. 在较低温度或有流体作用加入时, 角闪石的主要变形机制是碎裂流动和溶解沉淀(扩散蠕变)[8,11]. 与此同时, 化学组分变化的影响力明显强于应变作用. 角闪石常常分解为组分不同的闪石[12,13]或其他矿物如绿帘石、钠长石及黑云母等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