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南京社会科学杂志 > 慈善、公益、保障、福利事业与国家职能角色的战略定位

慈善、公益、保障、福利事业与国家职能角色的战略定位

南京社会科学杂志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目前慈善、公益、保障、福利等核心概念流行,但各自内涵外延界定不清、相互混用现象严重,这既影响学术积累与理论创新,又直接关系社会政策框架设计与社会福利制度安排,进而影响社会服务提供和社会福利发展方向。模糊国家、市场与民间组织的社会边界,淡化国家的社会福利责任,混淆国家与社会的战略定位和相互关系,影响社会制度框架设计与社会政策模式的选择。本文首次系统区分慈善、公益、保障、福利、福祉等核心概念,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层次结构,指明社会发展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更多还原
【关键词】 慈善; 公益; 保障; 福利; 国家职能;
引言:

【引言】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政治、经济体制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实践, 催生慈善、公益、保障、福利、福祉等核心概念日趋流行,诱发一系列基础性理论政策问题。目前, 慈善、公益、保障、福利、福祉等核心概念和相关新闻报道频繁见诸媒体报章书籍, 国人对这些核心概念的社会认知程度普遍显著提高。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对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解千差万别, 不同核心概念之间的混淆、混用、混杂、混合, 社会误解严重。核心概念是指那些对某类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社会现实本质特征予以高度概括的基本术语, 通常是某门学科中最主要的基本词语, 典型反映某类学科的性质、目标、范围内容与主体。不言而喻, 核心概念社会建构取向的五光十色, 社会理解的千姿百态, 社会界定的众说纷纭, 造成的社会危害和负面影响难以估量。慈善、公益、保障、福利、福祉概念直接关系紧迫的现实问题与制度建设, 例如慈善制度, 慈善、公益、保障、福利、福祉概念直接影响学术积累与理论创新, 学术交流与理论对话, 慈善、公益、保障、福利、福祉概念直接关系中国社会政策框架设计与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更为重要的是, 慈善、公益、保障、福利、福祉概念内涵外延界定已形成某种“ 国际惯例”, 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的共同理想, 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全球共识。因此, 慈善、公益、保障、福利、福祉等核心概念界定, 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涵义。

作者:
刘继同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