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南京社会科学杂志 >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

南京社会科学杂志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因主流经济学本身的缺陷以及传统研究把握区域本质方面的局限性,至今在把握实现协调发展机制方面仍存在欠缺。基于现实的块状经济和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角度,本文提出了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不断强化发达地区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而要打破这种循环累积机制,则要降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必须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设立一定的"政策梯度"的主张。而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则应实行有别于发达地区的政策。 更多还原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政策梯度; 差别化政策;
引言:

【引言】改革开放后, 东部沿海地区, 尤其是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地区,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成了我国经济的隆起区。东部拥有先天的区位优势和早期强大的政策优势, 这使得包括大量外资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向东部集聚并逐渐强化这种趋势, 推动了东部的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 导致了东部地区的“ 隆起0。与此相反,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结构提升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于东部, 这种滞后不仅指增速的相对滞后, 更严重的是实际收入水平和经济结构提升的绝对滞后, 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的“ 塌陷0, 尤其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 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逐年加大。这种经济发展差距逐年加大的现象引起了我国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早在1995 年中央制定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0 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6时已经把区际协调发展作为主要的目标之一。对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 但至今为止, 基本思路并非很清晰, 尤其何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项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晰的。本文将重点讨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项问题。

作者:
安虎森;高正伍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