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 > 十七年期间的鸳鸯蝴蝶派作家

十七年期间的鸳鸯蝴蝶派作家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1949年革命胜利后不但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各种形式长时间"残存",而且鸳鸯蝴蝶派作家也多数仍以笔耕为业。虽然成绩未必可以高评,但作为一个曾经风云际会的文人群体,鸳蝴派在建国后十七年间仍然存在。其"流风余韵"直到六十年代后期才彻底消失。自新文学运动肇兴以来,鸳鸯蝴蝶派文学始终受到五四知识分子的贬抑与排斥。1949年后机关报政权通过新组织制度、出版制度发动了对鸳鸯蝴蝶派的打击,平、津两地鸳蝴作家受损严重。1952~1955年,鸳蝴作家沉寂无言,一片凋零。1956年毛泽东发动整风,鼓励知识分子"鸣""放"。鸳蝴文人处境得到披露并获明显改善。不过,这种复苏毕竟来得太迟,新的鸳蝴创作已只能充作文坛点缀。 更多还原
【关键词】 鸳鸯蝴蝶派; 延安文人; 政策;
引言:

【引言】对于1949 年后留在大陆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学界极少注意。推其原因,大约受刘扬体影响。刘先生以为,“随着旧制度的崩溃,新中国的建立,旧的生活土壤的根本改变,新的文化和文艺政策自上而下的贯彻,不仅‘鸳鸯蝴蝶派’,所有以旧式的传统章法、语言写作,缺少新思想新气象的通俗文学,都一起结束了它们在祖国大陆上的存在。”①这种判断不太准确。其实,建国后不但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各种形式长时间“残存”,而且鸳鸯蝴蝶派作家也多数仍以笔耕为业。虽然成绩未必可以高评,但作为一个曾经风云际会的文人群体,鸳蝴派在建国后十七年间仍然存在。其“流风余韵”直到六十年代后期才彻底消失。

作者:
张均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