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 > 历史学是科学吗?—兼析梁启超晚年史观的新变化

历史学是科学吗?—兼析梁启超晚年史观的新变化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凡一学科被称为科学的先决条件,是具有颠扑不破的客观规律。但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的欲望和实践的综合体现。人的欲求在与客观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人欲即心智、心力的活动是难有因果规律可寻的;欲望在与客体的物的奋斗过程中所结的果,又是很难预测和有规律可掌握的。既然心智、心力的运动没有规律,心物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也不易预料,那么所积淀的历史当然很难总结出规律。基本无法寻求规律的历史研究自然不可纳入科学学科。梁启超晚年基本按这种思路,从总体上否定历史的规律性,否定史学为科学。值得关注的是,在民国中后期,和梁启超持相同观点者,有不少史学名家。他们倡导的大致是一种非理性的"人文"史观。这种史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对传统的科学、理性的反思而兴起的新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具体反映,梁启超是执牛耳者。当然,梁启超对早年进化史观的检讨,还有其自身所特有的因素。 更多还原
【关键词】 历史规律; 人文史观; 梁启超;
引言:

【引言】在回答历史学是否是科学学科之前,先简略考释科学一词的内涵。科学是个外来词,由英文“science”翻译而来,鸦片战争时期直译为“赛因思”,指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洋务运动时期,则演化为“格致学”,为一些文人学者所赞许,个别讲西学的学堂称“格致书院”,介绍西学的杂志以“格致”命名。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不少有影响的学问家如康有为、严复,还有许多留日学生,认为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为“科学”比较好,遂倡导以“科学”代替“格致学”,很快为学界和社会所接受。五四时期,“科学”又与“民主”并列,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国人尊崇与奋斗的崇高目标。

作者:
李喜所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