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自然资源学报 > 1982—2006年中国东部秋季植被覆盖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

1982—2006年中国东部秋季植被覆盖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

自然资源学报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为进一步认识1982—2006年中国东部秋季植被覆盖变化过程及其区域差异,论文分析了1982—2006年9—10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的多年平均状况和年际变化,并通过聚类分析辨识了NDVI变化过程的主要模态,进而探讨了它们与温度和降水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秋季森林的覆盖度最高,农田次之,草原最低,并表现出1998年之前趋于增加、此后趋于锐减的变化特征;(2)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变化过程不尽相同,整个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过程可以分为6种模态,其中①东北地区呈波动上升趋势,②内蒙古高原东北部1982—1998年波动上升、1998年后陡然降低,③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呈现跃迁式上升,跃迁年份为1994年,④华北南部表现为先降低后略微增加,趋势转折出现在2000年,⑤江淮地区呈现为1982—1992年波动增加、1992—2006年波动降低,⑥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表现为陡然下降,突变始于2000年;(3)除了内蒙古高原东北部降水变化能够解释植被覆盖度年际变率的66%以外,华北北部—东北南部的植被覆盖与降水具有正相关关系,秦岭—大巴山—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植被覆盖与同期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是降水或温度仅能够解释植被覆盖年际变率的21%,其余地区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中国东部; 秋季; 植被覆盖; 区域差异;
【基金】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1801,2010CB9509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122,41030101)
引言:

【引言】植被是气候系统中的活跃成员,它不仅受水、热等气候因素影响,而且对区域气候具有反馈效应,因而深入理解植被变化对于深入认识地-气相互作用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地-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一般从植被类型和植被数量两个方面描述植被的变化,其中植被数量包括水平方向的植被覆盖面积( 植被覆盖度) 和垂直方向的植被叶面积两个要素。相对而言,植被覆盖面积更易于观测,且对地表其他参数( 比如反照率、反射率、粗糙度等)有较大影响。在大尺度的研究中,植被覆盖度一般被认为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NDVI) 呈正比例关系; 已有研究结果也表明: 利用由NDVI 经过线性换算得到的植被覆盖度替换( 美国) 国家环境预测中心(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 的Eta 模式中人为设定的经验数值能够显著提高模拟精度。

作者:
张学珍;郑景云;何凡能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