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也提出了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关于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1958 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 Calbrith)最早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自此之后,对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生活质量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前,生活质量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客观层面的;进入60 年代以后,主观层面的内容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开始受到重视。有研究发现,客观生活质量仅能解释15%的居民生活质量,而主观指标例如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等能解释70%~80%(Bukenya,2001)。因此,主观生活质量对于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来说更为重要,分析结果也更加符合实际。而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本人生活质量做出的主观评价,是衡量主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