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 > 康德哲学直觉知性概念辨正

康德哲学直觉知性概念辨正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直觉知性是康德哲学中着墨甚少但却极其关键的概念,也是被康德后学及其研究者们所普遍误读的概念。谢林、黑格尔以及牟宗三先生都曾以此概念为突破口,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批判和扬弃,但他们对此概念的把握与康德本人的阐释之间有着重要的分歧。本文试图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入手,对涉及直觉知性概念的个别章节进行讨论,梳理康德对于该概念的界定,并再此基础上指出康德后学对该概念的误读之处。
【关键词】 直觉知性; 总体; 部分; 规约性原则;
引言:

【前言】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直觉知性对应于德文derintuitive Verstand,这个术语主要出现于《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后文简称《纯批》)原理分析论的第三章,以及《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Urteilskraft,后文简称《判批》)第二部分中的§77 和§78,该术语与《纯批》中其他的重要概念勾稽关联,是一个着墨不多但却极其重要的概念。在大多数中译本中该术语被译为“直觉知性”[1],但关于intuitiv 这个词的翻译却并未一致。根据我们的考察,李秋零全集本中有时译作“直观的”[2],有时译作“直觉”[3];牟宗三译本中全部译为直觉,但牟译本的问题是他将Anschauung及其相关词也都译为直觉[4],取消了原文中用语的差别,而在邓晓芒译本和李秋零译本中,Anschauung被定译为直观。在这个词的翻译上,邓译本最谨慎,他将Anschauung 及其相关词都译作直观或直观的,将intuitiv 都译作直觉的,在中文本中严格区分了Anschauung 与intuitiv 在用语上的区别。从字面来看,形容词intuitiv 对应的拉丁文名词是intuitus,后者被康德用于直观概念(Anschauung)的拉丁文写法[5]。在康德文本中,的确存在将intuitive 等同于anschaulich或anschauend 的情况,尤其是在《判批》中这个现象尤其多见[6]。牟先生将intuitive 译为“直观的”,在学理上亦可找到文本依据,但是同一中文词对应多个德文术语,或同一德文术语分别被译作多种中文译名,这些在哲学文本翻译中都是应该尽量避免的情况,尤其是在翻译康德著作时,更何况intuitiv这个词在康德哲学文本中扮演着极其特殊的角色,应该与其他近义词相区分。

作者:
孙云龙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