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 > 论海德格尔思想之“Dasein”概念的翻译窘境

论海德格尔思想之“Dasein”概念的翻译窘境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如何理解并翻译海德格尔的"Dasein"概念是一个难题,特别地,当海德格尔宣称"‘Dasein’是不可译的",这就将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推向了一个窘迫境地。何以不可译?不仅因为海德格尔对此词的赋义迥然有别于其传统含义,更是因为Dasein一词的意义乃是理解海德格尔整体思想路径的关键。若能对此有所领悟,则我们就能从此翻译窘境中看到其中隐藏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Dasein; 实存; 存在论差异;
引言:

【前言】自汉语学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引介开启以来,一个难题就已经不可规避地纠缠于这一进程中:我们究竟该如何翻译海德格尔思想中的“Dasein”一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如“亲在”(熊伟),“此在”(陈嘉映),“缘在”(张祥龙),“达在”(陈天庆)等译名,亦有学者建议悬置不译(叶秀山)。译者之间的争执挑明了一个基本事态:迄今为止汉语学界尚未对此译名问题达成共识,而这种共识之所以难以达成,原因倒不在于译者各自对此问题之领会的用力方向或程度之别,而或许在于对“Dasein”这一词语的领会乃是理解海德格尔思想宗旨的关键(对此判断的阐释将在下文中展开)。更具体地说,此词之所以难译,实是因为它既旧又新,即它不仅是德国哲学的一个传统词语,同时又被海德格尔赋予了复杂而深刻的新意。那么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翻译窘境就在于:即使我们能深刻领会和把握海德格尔对此词所赋予的新意,但由此而来的相应译名必然又与此词在德国哲学传统中的释义相抵触。这无疑是一个难题,是以陈嘉映先生对某些译名有如此质疑,“在康德那里,在黑格尔那里,我认为同样可以把Dasein 译作‘此在’,但我们在那里也可以译作‘亲在’吗?我们愿意把德国人时时在说的da 译作‘亲’吗”,“这样的译名太偏重于一个概念在一个哲学家那里的特定用法,而不是一个语词在一种语言里的基本用法”[1]。

作者:
张柯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哲学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