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太和”概念出于《易传·乾·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以“太和”作为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宇宙整体和谐状态。张载在此基础上提出“太和所谓道”的命题。在《正蒙·太和篇》中他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盪、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 效法于简者坤乎! 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絪緼,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张载把宇宙本源的、最高的和谐状态称为“太和”,并把“太和”提高到“道”的高度,认为“太和”就是宇宙间最高的“道”。但是,这个“道”不是虚悬的、死寂的,而是一种生机勃勃、生生不已的气化过程,也就是“由气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是指在气的本来状态中已经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相感的特性,是气自身固有的属性而不是外在强加的,因而才会产生阴阳二气的相互缭绕渗透、双方此胜彼负、此屈彼伸的较强烈能被我们所感觉得到的运动变化。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中对张载以太和之道作了深刻阐发,指出:“太和,和之至也。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也。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他认为张载的太和是和谐的极致,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