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制造业和物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两业联动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该研究领域。综观现有文献,可以将相关研究大致划分为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对两业联动发展的内涵、意义、机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尤其在联动机理方面提出了诸多新颖的观点。如王珍珍、陈功玉( 2012) 构建了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博弈模型。闫莉等( 2011) 运用种群演化原理建立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协同演化模型。王晓艳、李道芳( 2009) 采用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安徽省两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和现状。另一方面是实证研究,主要研究了两业联动的关联性、因果关系、协调性和联动效果,较多地采用回归分析、灰色关联模型、协整检验等定量方法。如韦琦( 2011) 采用1978—2009 年统计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证明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物流业发展是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王珍珍、陈功玉( 2010) 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了1995—2007 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及协调度。刘秉镰、林坦( 2010)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物流外包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到,对两业联动发展的理论研究相对详实,而实证研究较多地局限于相关性分析。然而,造成两要素之间相关性正负、强弱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仅仅以相关性作为标准来评判两业联动的强弱并据此给出结论无疑是不够严谨的。此外,现有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描述性、验证性研究阶段,对于如何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优化两业联动发展则重视不足。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